以其中一个故事打个最简单比方,一家人在碰到基督和彼得等三个流浪汉不愿意收留,另一家收留的人得到了基督大大的奖励。
之后前面一家人听到了,下一次碰到基督等人就热情好客起来。
虽说迟来的善意狗都不要,基督三人还是坦然接受后,离开的时候却坑了对面一把。
施展法术让对方今天可以做什么事情就做一整天,原本想要工作一整天编制出大量布匹赚钱的女人,结果却在法术作用下,拉了一整天的翔。
有句话说的话,君子论迹不论心,不论如何——基督接受了那家人的善意,最终却回报给了人惩罚。
夜:“不得不说——神小心眼起来,没人什么事了。”
圣彼得无法反驳:“…………”
当夜和圣彼得一路前行提前基督等人一步的时候,两人不知不觉就聊起来彼得和基督曾经一起同行的经历。
而这一次——夜和圣彼得提前遇到了那家人。
不过夜却并没有直接赐予奖励,而是教导了他们更好的技术,教导了他们自己赚钱的方式。
甚至连之后那个有样学样的一家子,夜也没有吝啬奖励。
不,主要是——这一次夜和圣彼得同行的时候,并没有在学基督等人,故意将自己搞的很邋遢、如同流浪汉的模样。
这导致一开始,两家人就都愿意收留他们。
圣彼得感受着这和曾经截然不同的待遇,一时间都陷入沉默和反思的。
‘哪里出问题了?’
怎么这一次就和上一次不同了?
第五十章 来自神秘东方圣人的魅力,有赏才有更多的善
之后圣彼得实在是忍不住,还是问出了心中的困惑,他试图告诉主——曾经他和上帝遇到那家人时对方俗不可耐的本质。
为什么‘主’(夜)还愿意给予这样的人奖励?
那家人大概就是看他们穿着光鲜亮丽,觉得有利可图,才装出这番模样的吧!?!
没错——!
圣彼得想清楚,前后最大差别的地方(原因)了。
然而——
夜依然就是一句话,那句‘君子论迹不论心’就将其堵住了。
夜平静地问道:“不论这家人曾经如何,当你向其寻求帮助,并得到了善意的回馈,其他的便不重要了。正如我曾经与你所讲的——”
一个人并非单纯的善恶、黑白就能彻底定义的。
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非善即恶。
十恶不赦的人,也可能因为一时良知选择做了一件好事。
而善良的人,也会因为一时的私欲犯错,堕入黑暗。
问题不在于这家人怎么样,而在于作为引导人类前行的神——他们的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果如何。
就像他们所在做的事情,是让行走的足迹中都蕴含一丝善意的光辉,将这份善意传播出去。
夜:“能驱使人向善的不止是善良与正义,也可以是切实的利益——”
圣彼得:……!
怎么可以将真正的善良与利益挂钩呢。
可夜又举例了,他们在他人为善后,奖励那些人的事情。
如果真正的善良不应该与利益挂钩,真正的善也应当是不求回报的,这样的话——你们所赐予的恩赐,难道不是对善的羞辱吗。
圣彼得沉没:……
嘶,说的好有道理!
奖励做善事的人不要紧。
正因为有奖励,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做善事。
夜给其讲了一个遥远的东方那边,人类史中的故事。
春秋时的鲁国有法律规定,凡是鲁国人被别国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领取官府的赏金。
在那边有位圣人孔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有钱,就替人赎回了被抓去的人回到鲁国,却不肯接受赏金。
虽然他做好事不求回报——可之后孔子却说他做错了。
夜告诉圣彼得,和普通人不同,作为圣贤不论作为什么,都是要考虑将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的事才能做。
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么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
如果这样的话,如此之后,恐怕就再也不会有人向诸侯去赎人了。
而同样是救人。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看到一个人跌在水里,就将其救上来。那个人答谢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反而得到了孔子的表扬。
从世俗的眼光去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但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否能产生流传下去,让人人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