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2 / 2)

几人陷入沉思。

好像,确实是这样?

“也就是说,你们在过去几百年里,一直在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研究活动,这没错吧?”

“确实。”

教令院的人承认了这一点。

“原始的研究工具就限制了你们研究活动的上限,更高级的研究活动,必然需要更高级的工具支撑,这一点,你们也认同吧?”

“的确如此。”不只是教令院的学者,枫丹人也跟着点头。

枫丹科学院里是这样的,虽然伴随着繁杂的规定与臃肿的机构,突破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神之眼是先进工具,但先进工具不必是神之眼。”

“除开神之眼外,更高级的研究工具,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需要自于实践之中诞生,而教令院,向来不重视这些。”

接下来,就是江明针对知识与现实的生产力、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论述。

江明并没有选择从神明和教令院的方向入手,而是以神之眼加入研究后飞起的突破速度入手。

前者太宏大,太隐秘,也有些太抽象了。

第31章 第一步

总而言之,江明成功让这些人明确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不注重实践,不注重成果的转化与使用。

只有当以往的研究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应用,才能推动下一步的发展。

枫丹人还好一些,对于教令院的人而言,无疑是颠覆了以往认知的。

看着眼前一群人陷入沉思的模样,江明也没去打扰他们,而是在原地默默地等待。

“江明大人。”

回头望去,是远处的组装厂厂长正在走来。

江明主动迎上前去。

“江明大人,目前工厂的建设还算是顺利,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我们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基层互助小组具体该怎么做。”

“哦,这个啊。”

江明略微停顿。

这玩意,算是他的一点私货了。

稻妻社会这个现状,公权不下乡,基层自治是常态。

海祇岛这边此前因为人比较少,权力机构也简单,说好听点叫扁平化,所以对基层地方还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但是近期随着难民人数激增,珊瑚宫的人手已经不够用了,海祇岛基层已经出现了权力真空。

工业建设这边,在江明的强烈要求下,没有放任民间或是其他什么人管理,而是由珊瑚宫直接管辖,算是海祇岛的国营企业了,这还又分去了一些人手。

目前初期包括水泥、钢铁、机械加工、组装在内的各类数十座工厂凑齐了工人,但是凑不齐管理层。

珊瑚宫有限的人手最多做到来一两个厂长之类的高层管理,剩下的得靠从工人中选拔出来。

而为了避免权力失衡,基层被架空,同时加强监督体系,避免整的跟幕府那边似的,就得想个别的办法。

在这种背景下,江明提出了互助小组这个制度。

至于说这个东西的私货在哪呢……

江明对互助小组的要求是,人数超过三人就成立该小组,小组吸纳有意向为工人服务的基层工人,由这些工人中技术熟练的,有一定文化水平与威望的担任组长。

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珊瑚宫方面对工厂进行管理,宣传和执行珊瑚宫方面的政策,同时和其他工人们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并向上反映。

除此以外,还包括帮扶困难工人、展开技能培训、展开文化教育、监督管理等一系列任务。

这一小组绝对的正确就是为工人服务,促进工作。

小组自愿申请,审核后就能加入,一旦加入,就意味在工厂内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与责任。

这一制度作为补充,与正常的管理结构并存,减轻正常管理结构的压力,并推动高效运转。

与之一道的,还包括对这些小组的评审、监督等体系正在建立。

虽然因为人手不足进度缓慢。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诶嘿

总之,江明的打算就是,靠这个进一步加强与基层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由于看起来还算不错,再加上珊瑚宫人手实在不足,心海同意了这个方案。

而面对关于这个互助小组的疑问,江明则是有些好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