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你啊,我的朋友,在那悲哀的高处,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沾染上血与黑的福音。
妖崔.jpg
240:印第安的守护(4k5)
“你啊,我的朋友,在那悲哀的高处,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当法维亚这句话传达在巴托洛梅耳中时,老神父不禁有些恍惚。
这些年以来,他作为西班牙人却为古巴岛的印第安人维护权益,因此西班牙内部视他西班牙人的‘叛徒’,而有的印第安人将其视作‘强盗里的圣徒’。
巴托洛梅的父亲是位商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基督徒。他自幼聪明伶俐,经常到家乡塞维利亚周边的巴罗斯港玩耍。
可以说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巴托洛梅的人生会很平常,但命运无常,九岁那年,一个人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西班牙的命运——
那一天,整个巴罗斯港被围得水泄不通。
巴托洛梅挤进人群,望见航海家一头白发,神色疲惫,好像没什么特别,直到他一字一顿地说出:
“我,哥伦布,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人们才像炸了锅一样欢呼,“天呐,哥伦布发现了新航路”,消息像乘风般传遍了整个西班牙,人们都记住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个名字,巴托洛梅也不例外。
没多久,巴托洛梅的父亲就受到鼓舞,报名成为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的船员。
1498年,他的父亲归来,带回了一个印第安男孩做仆人。
这是巴托洛梅第一次见到印第安人——皮肤颜色很深,神情犹豫又惊慌。
不过,印第安人并不是想象中的怪物,和一般的西班牙人没有什么不同啊,他是这样想的。
1500年,已经十六岁的巴托洛梅来到萨拉曼卡大学学习,这座古老的大学是西班牙人文主义的中心,教师们畅所欲言,高谈战争的正义性,质疑殖民事业的合法性,并谈到了“平等”的思想。
当时的他,并不能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但人文思潮还是浸润了他的心灵。
等待巴托洛梅成年的时候,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哥伦布发现的土地,并不是“印度”,而是一片从未标注的土地——美洲。
不过,这片土地一样有无数的机遇和财富,巴托洛梅像很多西班牙人一样,也禁不住诱惑,想亲自去看看。
他报名成为奥多万探险队的一员,在碧波万里的大西洋上,心潮如浪花般澎湃。
几个月后,如愿来到了6000公里外的“西班牙岛”。
据说当年哥伦布到来时,这座岛上有300万印第安人,不过九年过去,这里已经物是人非,不复当年繁荣。
不管怎么说,印第安人变少了,无主的土地就变多了,对他们这些西班牙的殖民者是好事。
就这样,成年了的巴托洛梅,成为西班牙岛上一名“监护领主”,拥有了锡瓦奥的一片土地和一些奴隶,跨入了统治阶级的行列,几个月前还是塞维利亚的毛头小子,一转眼就成了锡瓦奥的大人物。
巴托洛梅兴奋极了,他现在有自己的“小王国”,能行使生杀大权,在欧洲的西班牙,这可是贵族老爷们才有的威风。
在1510年,他又受到西班牙岛主教的赏识,很顺利地成为一名教士,此时的他可谓是年轻有为,荣耀至极。
如果,没有‘蒙特西诺斯的呼声’的话,巴托洛梅或许也会和多数的信徒一样,漠视印第安人的生死。
其实西班牙本一批西班牙多明我会教士对本国殖民主义者暴行的非常不满,于是在1511年,他们共同起草、签署了一份布道辞,决定利用一次布道发起公开谴责,众人推举最有口才的安东·蒙特西诺斯做布道的主讲人。
在1511年的12月21日,离圣诞节仅4天,西班牙岛上的殖民者纷纷等待做忏悔,奢盼上帝免除自己年内犯下的罪孽,而这一天包括哥伦布之子迭戈·哥伦布在内的殖民者却听见了五雷轰顶般的谴责——
“我乃此岛屿上,荒漠基督之呼喊。”
“因此你们最好认真聆听,且非一般认真,而是全心全意聆听;此乃一声你们闻所未闻、从未料到之最新、最粗粝、最严峻、最令人恐怖、使人倍感危险之呼喊。”
蒙特西诺斯的这一布道辞是根据《福音书》里的一句名言为首句开始的。
“此呼喊意味着你们全体已犯死罪。”
“你们生于此罪中,死于此罪中,因为你们对这些无辜人们所施行之残酷暴政。”
“回答,你们有何权利,有何道理对印第安人实行如此残酷、可怖之奴役?”
“你们有何权利对这些生活于自己宁静、和平土地上之人发动灾难性之战争,致使如此多之印第安人死亡、遭受从未听说之毁灭?”
“你们怎样压迫与役使他们,不给他们吃饭,不给他们治病,使其陷入不堪重负之劳作,直至死去?”
“难道不该说,为了挖出金子,你们每天都在杀死他们?”
“他们不是人吗?无理性之灵魂吗?你们无有义务如爱自己一样爱他们吗?”
这就是划破历史的“蒙特西诺斯的呼声”,那句“他们不是人吗”,可看作是早于、高于英国《大宪章》、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的、更彻底的人权宣言,因为所指的人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包括当时被看作野蛮人的印第安人。
不过和神父不同,在场的人听到这样的话都很烦躁。
他们心想,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来到美洲,就是为了抢钱抢地盘。
你讲两句“爱与和平”,就想挡我们的财路?赶紧哪凉快哪待着去!
因此他们合计了一下,联名向西班牙国王告状。
于是在这次布道结束后,蒙特西诺斯和他的同道们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威胁,不得不返回西班牙,但又被强求在第二次布道中反悔,然而,在第二次走上布道台之时,蒙特西诺斯发出了更严厉的谴责声。
巴托洛梅当时也在场,他可能觉得这老神父说得有些道理,但并不足以浇灭他建功立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