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手与江冢步入底层甲板客厅的时候,就看到这里,已经彻底沦为了工作室。
当日在湖岸边,谈笑风生之际,便压服全场乃至摄魂于万里之外的莫先生,把三具第2版外骨骼框架全部展开。
身前摆着一件;
身上披挂了一件;
榻榻米和案几上还摆着已拆碎的一件。
虚拟工作区上,还有已经勾勒出大概的结构设计图,以及各件零配件模块的草图等等,除了主框架以外,都在高速切换,看得人眼花缭乱。
莫先生本人,倒是比较淡定的样子。
他双手环抱胸前,盘膝而坐,注视着虚拟工作区,没有什么动作,只是眼珠偶尔转动,应该是在思考。
江冢的视线,不由得在已经差不多完全丧失会客功能的客厅中环视一遭,才往老手处投以征询的视线,意思是这位莫先生私下里就是这副样子?
老手微不可察地点头。
至少平日相处,都是以技术探讨研究为主。
当然了,也许人家是单纯把你当技术员,没必要在别的领域和你计较。
莫先生非常专注,并没有理会二人。
引他们进来的殷乐,对这种场景也见怪不怪,从容找到了还能够下脚的地方,请老手和江冢入席。由于她手边还有事,至此便告罪一声,先生离开。
蛇语则代入了侍女的角色,给二人奉上矮几茶水点心等,态度谦卑,规格相当之高,弥补了莫先生过分专注带来的倨傲感,倒让两人有些受宠若惊了。
等到入席坐定,江冢有感于当前莫先生态度,和预料中的有些偏差,便皱眉思忖如何找到角度切入。
至于老手,比江冢更早适应这种情况,嘬了口茶,又取出应要求拿来的骨材,摆在矮几上。蛇语自发过来,将其取走,送到罗南那边。
此后,老手便游目打量客厅特别是客厅里三具外骨骼框架的情况,试图找到莫先生的思路线索,为今后的加工调整做准备。
他第一个发现的,是个很奇特的细节从他这个角度,看到莫先生的身子,竟然是处在一个半悬空状态——是被披挂的外骨骼框架撑起来的,和下方的榻榻米保持着近十公分的距离。
再细看过去,半隐在罗南身体阴影下的外骨骼框架支撑点,貌似并非是一个稳定牢固的结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前面是下部的环形架,一秒钟后就变成了下垂的手臂辅助关节,再然后可能是半拆解的背脊承重单元
有时老手都看不清究竟是什么,唯一可以确认的,就是这些支撑点,都属于外骨骼框架的零配件,它们正在莫先生的控制下,时刻调动调整,处在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下。
当然,外骨骼框架本身,是有其相对固定形态的,再活跃也有一个限度,变化有其边界;而在活跃切换的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摇摆失衡的情况,但莫先生总能迅速找平,就算是只有尖尖的一个接触点,且位置不合重心,也难不倒他。
看着这一幕,老手若有所悟。
便在这时,莫先生开口说话平衡性测试,算是检查外骨骼系统物理结构的好办法,简单易用,惠而不费。
老手已经进入了状态,微微前倾身子,询问道那您觉得,这个版本还有什么问题?我看您一直在测试拟态变化的灵活性
有问
题,问题不小。
罗南顶着莫先生的面孔,对上老手慎重的面孔,露齿而笑但这是我的问题。
是我眼光突然又变高变刁的问题。
在此时的罗南眼中,确切地说,是在前卫4号行星中继站中经过70小时高强度维修兵培训实战生活的罗南眼中,无论是已具备实物的第2版仍只在图纸状态的第3版,总体思路上,以拟态易形为主要功能需求,作为辅助线和挂载模块,搭建完美体的思路是可以的,可在细节层面,就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只有一点
糙,太糙!
眼前这部外骨骼框架,几乎所有的设计所有的结构所有的模块配件乃至运转逻辑,在天渊帝国庞大而严谨的造物体系中,都能找到对应,而且是更为完善成熟的方案。
事实上,用不着去翻资料库,只是罗南高强度培训下,见识到的那些最通用的经典结构,在稳定性可靠性上就远远胜过。
就算有材料上的限制,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可纯以设计理念看,双方的差距也有从前卫4到赤轮裂隙那么远——不至于跨星系,亦应以光年计。
罗南的心态还好,还很有耐心地对老手解释实物设计和构形设计是不一样的这是个老掉牙的道理对不对?问题是之前我把它看得太浅了。从构形下沉到物质层面,再完成对应的实物设计,里面实在是有极大的学问。
比如中继站的升占教官,他的大师范之名,有一半就是由此下沉阶段的成就所赐。
这是罗南不擅长的领域。他的构形设计有多么理想,实物设计的异想天开处,就有多么惹眼。
能够达到第2版第3版的水准,有一大半倒是万院长强行纠正找平的结果。
以前罗南也大概知道,但很多时候转不过变来;如今托中继站维修兵生涯之福,他更清楚,也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时间很紧张,浪费很可耻,但只要有方向,一切都还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