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佗在地宫藏书、制俑上寻求乐趣,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想淡化他正在为皇帝打造陵墓,至尊即将走向死亡的悲伤感。</br>效果还行,赵佗的精力被这些事项牵扯住后,确实有好几个月的心情都不错。</br>然而到了八月时,宫中传出来的消息却让他破了防。</br>“皇帝……晕倒了?”</br>赵佗当时正在少府工坊,看着工匠给大秦歼星舰上色,收到太子扶苏命人送来的这个消息,当时只觉头晕目眩,心脏砰砰跳动。</br>“我立刻入宫。”</br>他将事务交给少府丞张苍,急匆匆往秦宫奔去。</br>因为有太子扶苏主持大事,宫中秩序维持的很好,只是里里外外都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氛围。</br>赵佗感觉心脏攥的很紧,生怕来不及见皇帝最后一面。</br>好在上天开眼。</br>当赵佗气喘吁吁的赶到寝宫,发现皇帝已经清醒了过来。</br>“朕无事,只是一时头晕罢了,扶苏让你过来,真是多此一举。”</br>始皇帝卧在榻上,面色有些发白,见到赵佗进来,不由抱怨了一句。</br>扶苏在旁泣声道:“儿臣听闻父皇晕厥,顿时只觉天塌地陷,心中乱了阵脚,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镇国侯。”</br>“哼,此等事情就能乱了你的心,日后如何做天下至尊?”</br>始皇帝瞪了儿子一眼,不过话中并无怒气。</br>看着涕泪横流的扶苏,看着满脸忧色的赵佗,他的心里是欣慰的。</br>患病的老人,心中想要的自然是子嗣围绕,关怀备至。</br>见到始皇帝无事,还能教训扶苏,赵佗心头一松,但紧接着,便有不安闪过。</br>始皇帝虽然清醒过来,但突然晕厥,就代表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br>现在逃过了一劫,但这头一开,日后还不知会出现什么情况。</br>始皇帝刚刚清醒,不欲多言,说了几句话后,便让赵佗和扶苏离去,他想静静。</br>就在赵佗准备离去的时候。</br>始皇帝又叫住了他:“少府,骊山帝陵修的如何了?各种事项皆已完备乎?”</br>赵佗颤了颤,回道:“禀陛下,骊山帝陵总体建筑皆已完工,少府正在烧制各式兵俑和陵寝器物。”</br>“做的不错,你们下去吧。”</br>“唯。”</br>赵佗再次向着皇帝一拜,转身离去。</br>皇帝这一问,让他心头忧虑更甚。</br>陛下,已经感觉到了吗?</br>……</br>就像赵佗担忧的那样,随着第一次晕厥的出现,始皇帝原本就被病痛缠绕的身体开始以很快的速度走向了下坡路。</br>皇帝容貌憔悴,日渐消瘦,腿脚越发不便,到了九月时,甚至已经难以行走超过百步的距离。</br>哪怕不通医术的人,也知道这位至尊帝王,正在一步步走向人生末路。</br>扶苏、赵佗心中日益忧虑,被悲伤的情绪影响。</br>右丞相王绾,左丞相李斯及御史大夫冯去疾,带着朝中群臣上书,请皇帝派人祷祠山川,祈求神灵庇佑,为皇帝延寿。</br>始皇帝同意了。</br>他派出了自己信任的蒙毅,任命为上卿,前往天下名山祈祷祭祀,以求延续性命。</br>赵佗看在眼中,叹在心头。</br>到了这个地步,医药已然无用,只能祈祷神灵了。</br>他赵佗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尽量为始皇帝死后的居所添砖加瓦,让这位君王能在地宫里舒舒服服的躺下去。</br>到了九月的最后几天,在下午时分,有使者来到镇国侯府,传诏让赵佗入宫面圣。</br>只是见面的地点,并不在皇帝的寝宫,而是在足足有十二丈高的天保台。</br>此台宽大华丽,上有一处小型宫室,周围多有林木,景色优美,是始皇帝平日里放松心情的地方。</br>始皇帝此刻正站在高台边缘,倚着围栏,眺望远方,尚书令赵高小心的侍立在旁边。</br>“臣赵佗,拜见陛下。”</br>赵佗上前行礼。</br>始皇帝回头看了眼,点点头,让一旁的赵高退下,表示自己要和赵佗单独聊天。</br>片刻后,这天保台上,只剩下始皇帝和赵佗两个人。</br>“陛下,此处风大。”</br>赵佗轻声说了句,今日皇帝的气色不错,虽然有些消瘦,但精神看上去很好。</br>始皇帝哼道:“风大?这点风算什么,朕此生什么风浪没见过,此台之风,可比昔日泰山之巅差……咳咳……差远了。”</br>见到皇帝咳嗽,赵佗默默站到刚才赵高的位置。</br>这里是上风口,他以身体为皇帝遮挡。</br>始皇帝看到了,没有多言,转头望向远方的景色。</br>“你可知朕今日叫你来做什么?”</br>“臣不知。”</br>“朕快死了。”</br>始皇帝的声音很平静。</br>赵佗一口气瞬间堵在了胸膛处,让他难以呼吸。</br>始皇帝最厌恶别人说死字。</br>整个秦宫上下,太子扶苏、尚书令赵高、太医令夏无且等等皆不敢在他面前提起百年之后的事情。</br>现在他却自己轻描淡写的在赵佗面前说出来,让人十分震撼。</br>赵佗低着脑袋,颤声道:“臣希望能多陪陛下一些时日。”</br>始皇帝笑了笑,昂首望天道:“古之三皇五帝,夏禹商汤,乃至于周文、武,皆有功勋于世,然则大限一至,皆魂离世间,任凭尸身腐朽,最终化为尘土。”</br>“朕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又北破匈奴,西并月氏,东吞朝鲜,南取百越,四方蛮夷,皆为秦虏。朕平六国,征四夷,此等功绩何其大也,堪称亘古未有!”</br>“朕泰山祭天,梁甫禅地,向天地神祇祈祷,本以为能获上天垂爱,让朕与古之贤者帝王不同,能得长生之道,为天地治理万民,让朕与这大秦,一同长存不灭!”</br>“然则朕寻仙不得,修仙不成,病痛缠身。至于今日,方明白荀卿那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br>始皇帝幽幽叹道:“既然人有生死,朕亦不能避免,那就没有什么好不甘的。”</br>赵佗颇为惊讶。</br>一辈子寻仙修仙,渴求长生的始皇帝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里看开了生死。</br>他应道:“陛下所言甚是,人之生死寿数,天已注定,吾等只需顺其自然,应天而为,所做不留遗憾便是。”</br>“不留遗憾……朕有什么遗憾呢?”</br>始皇帝低声说着:“生死之事,朕已看淡。然则遗憾却也有不少,至少如今的大秦,在朕看来还不够。”</br>说到这里,始皇帝枯槁的面容突然迸发出活力,双目中有光芒绽放。</br>“在西边,乌孙小邦劫杀我大秦商队,理当诛之。王离言乌孙人狡猾,避我秦军而不战,故迟迟未灭。朕不能亲眼目睹乌孙昆莫悬首咸阳,不能亲眼看着我大秦进军西域辽阔之地,此乃一憾。”</br>“在北边,阴山以北尚有匈奴残部,辽东之外还有东胡余众,朕不能一举而尽灭,尽服戎狄诸部,此为二憾。”</br>“在东边,有日照郡守上书,言日照东南,跨海约百里外有群岛之地,疑似传说中的瀛洲仙山。朕虽然不太相信瀛洲之说,但已命舟师前往探寻,一来一回耗时久远,不能得彼处消息,此乃三憾。”</br>“至于南边……百越已取,但朕还想要身毒啊。”</br>始皇帝怅然叹息,说出了他的第四个遗憾。</br>这是他坐在宫中看天下疆域地图时常生出的感受。</br>如果那些地方不知道就算了,既然始皇帝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大秦的西边有辽阔富饶的西域,南边有疆土不输给诸夏的身毒,北边和东边也各有风景。</br>他那颗满是霸道和征服欲的心,又如何忍得住?</br>这其实也是他渴望长生的原因之一。</br>天下疆土尚未征服完全,他如何甘愿死去?</br>“朕喜欢你当年在大殿上说的那些话,这天下只该有大秦一个国家,也只该有一个王!朕只愿,大秦能成为天下唯一的国,日月所照之地,皆乃大秦疆土!”</br>这般宏大的愿景,以及那四个遗憾听得赵佗额头直冒汗。</br>他低声道:“陛下之愿,实乃宏业,非一代人所能完成,此事当由后世子孙来做。”</br>始皇帝默默点头,赵佗一句话又将他拉回了现实。</br>“你说的没错,那不是朕该操心的事情了,但朕想看到。”</br>“赵佗啊,待朕去后,你当和扶苏在此台上,仿造朕的模样,造一金人,在此眺望天下。朕的魂灵若在地宫待的乏了,或当来到此处,看一看大秦的江山是何模样。”</br>说到这里,始皇帝似乎想起了某些不好的事情。</br>他瞪着赵佗道:“这件事你要好好做,不能像当年的十二金人一样给朕偷工减料,这个金人一定要做的和朕一样高大!”</br>始皇帝郑重嘱咐的模样,让赵佗哭笑不得。</br>十二金人?</br>这都多少年前的事情了,亏得皇帝还记住此事,他要是不说自己都快忘了。</br>赵佗道:“陛下吩咐,臣铭记于心。”</br>始皇帝颔首,然后突然盯着他问道:“你赵佗年纪尚轻,爵位已封列侯,功勋冠于天下,不知你日后还有何想法?”</br>赵佗明白皇帝的意思,他神情肃然,下拜道:“天地可鉴,日月可昭。臣赵佗,日后只愿辅佐皇帝,此生永为秦将、秦臣,为大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见到赵佗郑重起誓的模样,始皇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br>“很好,朕没有看错你。到朕身边来吧,与朕一起看看这咸阳的风景。”</br>赵佗起身,听话的走到始皇帝身侧。</br>他随着始皇帝看向台下的秦宫,看向远方的咸阳。</br>视野开阔,大有登临高山,俯视天下的味道。</br>只是泪水顺着赵佗的眼角滑落。</br>红霞满天,金乌西斜。</br>他看到,太阳正在落山。</br>……</br>天保台之事后,始皇帝很快颁布了一个让满朝公卿感到惊讶的消息。</br>九卿之首的奉常被外放出去当郡守了,右丞相王绾则调任奉常,他原本的相位则由镇国侯赵佗接任。</br>任命来的很突然,王绾和奉常都懵了。</br>始皇帝对赵佗的承诺终究是兑现了。</br>没人能对此说什么,因为这天下都是皇帝的,他们不过是皇帝的臣子,皇帝想怎么任命,就怎么任命。</br>更别说镇国侯赵佗不管是功勋还是爵位当这个右丞相,都是绰绰有余的。</br>王绾只能苦涩的交出相位,将一切政务与职权与新任右丞相赵佗交接。</br>满朝恭贺赵佗为相,就连左丞相李斯都亲自上门拜访,以求拉近关系。</br>赵佗心里没有多少喜意。</br>始皇帝这样的任命,证明他的大限快到了。</br>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始皇帝时而晕厥,时而清醒,整个人的气色模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差。</br>在这个秦历的新年里,满朝公卿没几个能安心的过年,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秦宫深处。</br>到了十月初九这一天的黄昏,始皇帝突然派人招来了赵佗、李斯、扶苏等人。</br>他躺在榻上,气色有别于平日里的虚弱,竟有些红润。</br>赵佗一见,便忍不住双目发红,手脚不住颤抖。</br>皇帝的模样,怕已是回光返照。</br>扶苏在旁边直掉着眼泪,他是仁孝之人,对于皇帝除了君臣外更有着父子之情,这一刻只感觉心口如同撕裂般的疼痛。</br>李斯同样趴倒在始皇帝的榻前,老泪纵横。</br>从吕不韦倒台后,他侍奉皇帝近三十年的时间,看着这位君主从二十出头的朝气蓬勃,到三十余岁的沉稳霸气,再到日后登顶天下,为万民至尊。</br>三十年的相处,君臣之间,岂会没有感情。</br>“好了。”</br>始皇帝平静的看了他们三人一眼,特别是对李斯笑道:“朕闻楚地有神名为大司命,掌人之生死寿夭。秦虽无此神,然亦有上天主宰万物,可见生死之事乃上天注定,如今朕不过是依上天之命而行,有何哀泣之处。”</br>李斯颤巍巍道:“大秦离不开陛下啊。”</br>扶苏哭泣道:“儿臣舍不得父皇,愿以己身代父皇而去。”</br>听到这话,始皇帝忽然脸色一变,对着扶苏斥道:“胡言乱语,你乃大秦嗣君,待朕离去后就是秦国的二世皇帝。为帝者,岂能有如此儿女之态。扶苏,你给朕记住,从现在开始,你绝不许再哭,你若敢违朕之令,便是不忠不孝!”</br>扶苏伸手抹去眼角的泪水,点头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一定不再哭泣。”</br>“记住了,你日后是皇帝,你是天下人的君王,你要做真正的至尊!”</br>始皇帝看着扶苏点头应下后,这才口气略松,嘱咐道:“如今的秦国,虽有隐患未除,然朝中各有良臣猛将辅佐,你当多听两位丞相之言,好好治理这个国家。”</br>“儿臣知道了。”</br>扶苏郑重应下。</br>旁边的赵佗和李斯马上表明了自己一定会好好辅佐太子的态度。</br>始皇帝面露欣慰。</br>扶苏,这个儿子虽然少年时受到楚人蛊惑,又脾气刚硬,常与自己顶撞,让他感觉不喜。</br>但好在有赵佗帮忙引导,随着秦国灭楚,扶苏鞭尸熊启后,已经彻底摆脱了楚人的影响,后续又经过监军和政务的锻炼,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嗣君。</br>右丞相赵佗是扶苏的妹夫,左丞相李斯是扶苏的岳父,在这种关系下,扶苏的帝位将稳如泰山,秦国的权力交接不会出现任何乱子,让皇帝很放心。</br>他的目光从扶苏脸上掠过,望向了一旁的赵佗。</br>看着眼前眼圈发红,哀泣失声的赵佗,始皇帝心头百感交集。</br>“朕幼年时为父所弃,被抛在了赵国,忍受万般屈辱。”</br>“九岁归秦,结果父亲死了,母亲要了嫪毐,不要我。”</br>“吕不韦仗着权力压制我。”</br>“亲弟弟背叛我。”</br>“樊於期叛军而逃。”</br>“燕丹遣荆轲刺杀我。”</br>“熊启为了他的国家,背弃了朕的信任。”</br>父亲、母亲、仲父、弟弟、将领、友人、长辈……</br>始皇帝的这一生经历了无数人的背叛,他的前半生都生活在尔虞我诈中,以为世间之人皆是如此。</br>直到眼前这个少年的出现。</br>始皇帝看着赵佗,脑袋里不知道是第多少次浮现出昔日咸阳大殿上的那幕场景。</br>君王与少年。</br>一见相知,终走到最后。</br>没有背叛,只有温情与信任。</br>始皇帝在他的后半生,真正有了名为温暖的感觉。</br>“朕有赵佗,此生无憾矣。”</br>他笑着说了一声。</br>然后闭上了眼。</br>这位天下人的君王,永远的闭上了眼睛。</br>秦始皇三十八年,十月。</br>秦始皇帝崩于咸阳宫。</br>今晚无了,后续只剩下几章了,会把前面埋下的线收一下,然后结局。</br>